2024年05月18日 星期六  农历 甲辰(龙)年四月十一
导航菜单
登陆  注册
  临桂文史 文史风采 文章详情

伟大的教育家陈宏谋

发布时间: 2017/08/17          点击量:7313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李良秀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李良秀

清代的陈宏谋不但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家,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。《广西通志》说陈宏谋“平生笃守宋儒理学,而能践履,见诸行事,所至以教育人才为   ”。

陈宏谋(1696—1771年)临桂区四塘镇横山村人,五岁受学,他刻苦读书,少怀大志,雍正元年(1723 年)春,中乡试第一名解元。同年秋赴京城参加会试,中第109名,殿试 中三甲第12名进士。他的仕途计外任35年,历12行省,担任过21任官职。在朝9年, 历任(兼任)10种职衔。

陈宏谋外任和在朝期间,十分重视教育,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。在《评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》一文中,他说:“学也者,所学为人也”。在《五种遗规·训俗遗规序》说,“古今之治化,见于风俗。天下风俗,征于人心。人心厚则礼让,兴讼端息矣”;在《谕议每族设约正》中说“夫小民不公不法之事,有犯必惩,法无可贷;然与其惩创于已犯,不若化诲于未然”。强调要先施教而后施治。“故学者所以学为人”,应当把教育摆在工作的首位。

重视儿童教育  陈宏谋教育思想首先是对儿童教育的重视。他说:“天下教术之端必自读书始,天才之成必自儿童稚始”。他在《养正遗规序》中说:“天下有真教术,斯有真人材。教术之端,自闾巷始。人材之成,自儿童始。《大易》以山下出泉,其象为蒙。而君子之所以果行育德者,子是乎在。故蒙以养正,是为圣功,义至深矣。余每见当世所称才子弟,大都夸记诵,诩词章,而德行根本之地,鲜过而问焉。夫在山,泉水清,出山泉水浊。繄岂泉之咎哉?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宏谋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陈宏谋主张从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,并编集了许多“易知易行”而又“切于实用”的学规学则,对个人生活细节都做了很具体的规定。在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上,他警戒人们:“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”,“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”,“成人犹将慎之,况小子乎!”在教育儿童的指导思想上,陈宏谋认为:“欲望幼学之士,于天真未离时,即不忘心交治之功,以渐充良知能之量,庶不至高言心性而沦于空虚,亦不至汩没记诵而流于俗学,是则区区编辑之微尚也”。他反对只引导儿童追求科名利禄和空谈玄虚的心性和不务实的做法。他强调:“而养正莫先乎礼”。如果幼童之年“不闻礼教,则耳手足无所持循,作止语默,无所检束;及其既长,沿习偷安,徇情任气,如已决之水,不可提防,已放之条,不可盘郁,何所不至”。

陈宏谋说“天下权术之端必自读书始,天才之成必自童稚始”,接着在《养正遗规》中说“天下有教术,斯有真人才。教术之端,自闾巷始。人才之成,自儿童始”。他强调对儿童的启蒙教育,不仅是识字、读书,更重要的是德行的养成。说儿童教育毋轻小节, 毋鹜速成,“循循规规矩,虽蒙养之事,而凡所以笃伦理,砥躬行,兴道义者,悉心引其端,由是以之人大学之途,庶几源而流清,于世教不无少助乎?”对儿童的教育提出了他 一系列的思想和理论。

重视女子教育  在中国古代,女子深受政权、族权、神权及夫权四大权利的压迫。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成为中国古代妇女传统伦理道德,“三纲五常”、“三从四德”也确立了男性压迫女性的合法地位。陈宏谋生活在女子地位沦落到社会最低层年代,但他却提出:“男女均不可无教,闺门为王化之原。”他把男女教育同等提出来,甚至提高到女子教育“是王化之原”他奉着“与其高远而推学,不如平易而可行”的教育方法,编辑《教女遗规》,以启后人。

他在《教女遗规》的序中写道:“天下无不可教之人,亦无可以不教之人,而岂独遗 于女子也?”他坚决主张教育向妇女敞开大门。他认为:“世人之有以教其子,而更有以教其女子也,夫在家为女,出嫁为妇。有贤女然后有贤妇,有贤妇然后有贤母,有贤母然 后有贤子孙,王化始于闺门,家人利在女贞。女教之所系,盖綦重矣。或者疑女子知书者少,非文字之所能教,而弄笔墨、工文词者,有时反为女德之累。不知女子具有性慧,纵不能经史贯通,间亦粗知文义,亦必有心领神会,随事感发之处。一家如此,推而一乡,而一邑,孰非教之所可及乎?彼转工文墨,不明大义,则所以教之者之过,而非尽女子之过也。抑余又见,夫世之妇女,守其一知半解,或习闻片词只义,往往笃信固守,奉以终身,且转相传述,交相劝戒,曾不若口读诗书,而所行悉与倍焉者,意者女子之性专一笃至,其为教尤有易入者乎?是在有闲家之责者,加之意而已。”陈宏谋为重视女子教育摇旗呐喊,厉声疾呼,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,重男轻女,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予以否定,他的教育思想已超越了时代。

兴办义学  义学亦义塾、书塾,是清代一种免费为贫家子弟接受初等教育的学校。陈宏谋曾在地方工作多年,他特别重视平民教育,而平民教育之始就是兴办义学,他认为义学是普及平民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。乾隆三年(1738 年),他从江苏调到云南,视察了山区乡村义学的办学情况,在《会滇义学汇记·序》中记述:此地义学“虽有官为捐设之名,而兴废不常”,有的仅设在城里,而“乡村弗及”;有的原有公田以资经费,却“日久湮没”了;有的原有馆舍,而现实却“年久失修”,早已破败不堪使用了。但这些义学,官府都仍录名册,实际上是名存实亡。陈宏谋为此着力整顿恢复义学,呈请藩台、抚台给予财政支持。他深入调查,找出病根,追回散失的义学财产,发动乡绅乐捐助学,修缮破败的馆舍,利用空置公房和祠堂庙宇作学舍,重新聘请教师。陈宏谋也关心家乡的义学,雍正十年(1732 年)他在家乡横山村创办了义学 1 所。陈宏谋之所以花大力气兴办义学,是因为他重视对百姓的教化。他认为“民生之休戚,风俗之美恶,固由积渐使然,非一朝一夕之故。”教化是使人心,风俗自然归于醇正,化民成俗,教化对于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编纂教科书  陈宏谋在云南任布政使 4 年,兴办和恢复义学 700 余所。也创办了一批 少数民族学校。陈宏谋亲身示教,亲自编写教材如《孝经小学》,《纲鉴》、《大学衍义辑要》、《大学衍义补辑要》等作为教科书,拨出经费刊印,无偿发放给学生。除组织义学外,他还倡办书院,不分民族,凡可造就之学子都选拔到书院深造。

陈宏谋编纂的《五种遗规》在清末首被定为中学堂的修身教育本,他给家里写的书信也是一部教育的辅助资料,

陈宏谋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一套教育理论,他在办学实践上做了许多工作,还亲自到学校讲授课目。他曾经在云南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江苏等地的五华书院、涟滨书院、豫章书院、鳌峰书院、试廉书院、紫阳书院等书院讲课。其孙陈兰森将他的讲稿搜集整理成《课士直解》一书存世,成为宝贵的教育史资料。

陈宏谋一生著述 150 多种。其中,《培远堂文集》、《五种遗观》以及他为筹办义学而颁发的《查设义学檄》和《义学规条议》等,集中反映了他对教育的思考。

重视家庭教育  陈宏谋的教育观念和他从小受的教育分不开。陈宏谋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,家境贫寒。陈宏谋的父亲陈奇玉,虽以农耕为业,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。陈宏谋的教育思想主要来自从小受的家庭教育, 陈宏谋认为“人生在世,事亲、读书、课子三者,最为切要,最为难得”。陈宏谋主张“天下无不可教之人,亦无可以不教之人”。对于百姓的教化,他认为关键在于教育。特别是在《查设义学檄》中,他提出了:“今欲使成人、小子、汉人、夷人、不以家贫而废学,不以地僻而无师”,打破了上千年来形成的教育为科举考试服务的传统,提出了教育重心下移的理论,提倡兴办义学,将教育重点放在蒙童,少数民族,并且提出重视对女子的教育,有对国民普及教育的萌芽思想。陈宏谋重视家庭教育,使家人深知读书的重要性,横山村陈氏祠堂有联,上联:“四朝循史高祖一品当朝相继四巡抚十六州府四十三县令”。下联:“五代连科玄孙三元及第共揽三翰林中八进士三十二举人”。陈氏家族科举的盛况也说明了陈宏谋重视家庭教育是成功的。

同时陈宏谋在教育实践中也身体力行,生前他用俸禄在永福县购置学田 420 多亩,以资助地方教育,此学田在 1943 年创办榕门中学时全部捐给学校作为办学基金。他的普及教育,重视少数民族、儿童教育、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思想,在教育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年代,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,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。

主办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桂区委员会
技术支持:桂林欣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桂ICP备 15003078号-1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44号
广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  中央网信办(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)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