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5月04日 星期日  农历 乙巳(蛇)年四月初七
导航菜单
登陆  注册
  临桂文史 文史风采 文章详情

历史风云中的李秉瑞

发布时间: 2017/08/17          点击量:11939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林志捷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林志捷

【摘要】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清廷组织了首次公派官员出洋游历考察。经总理衙门府考试,从六部54名青年官员中甄选出12名成绩优异者,担任“游历使”。这12名佼佼者中,有两名广西桂林人:李秉瑞与金鹏。两人由此成为晚清最早走出国门的桂林士子。遗憾的是,金鹏的史迹几近湮灭。李秉瑞的史料也仅存蛛丝马迹。本文依据史料分析,结合田野调查,梳理出李秉瑞生平的基本脉络:西洋游历归来后,李秉瑞追随唐景崧到了台湾,甲午兵败后,清廷割让台湾,唐景崧举旗抗日,李秉瑞担任过重要职务;清末的宪政运动中他曾当选咨议员;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中,他游走于陈炯明、岑春煊、陆荣廷等人之间,纵横捭阖。其女婿邓仲元为辛亥革命烈士。

桂林神童

  李秉瑞(1856年-1917年),字福云,号体干,属龙,咸丰六年(丙辰)即1856415日生于临桂县城(今桂林市区)十字街一带。顺治年间,他所属的李氏家族由广东肇庆府阳江县迁居桂林府西乡车埠村(今临桂区四塘镇),到李秉瑞是第五代。其父李振懋,号春麓,国学生(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,亦是最高级的生员)即选布政司经历,例受承德郎(文散官名。清正六品概授承德郎),诰封中宪大夫,礼部主事加四级。母亲丁氏,国学生丁近礼的第三个女儿。例封安人,诰封太恭人。[1]

  从光绪《临桂县志》上可查到李秉瑞参加科举的资料:光绪五年(1879年)他19岁进入贡院,考中己卯科举人。光绪九年(1883年)22岁,进北京参加会试,以《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》为题作论,文章中发出“独奈何文体迁流而遂以史尽之乎,扬历而欲继共和之绩究无殊”的感慨,批卷老师批赞道:“上下古今情来兴,想见得以疾书之乐”、“精思健笔相辅而行斯谓惬心贵当”、“理足词明志和音雅”,考中癸未科三甲进士。光绪帝钦点李秉瑞以“学习主事”进入礼部实习工作。[2]

  依据清代考试制度的年份规制推断可知,李秉瑞16岁考取秀才,13岁便考取童生,堪称神童。

走出国门

  清光绪十三年闰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(1887612日至13日),北京总理衙门所属的同文馆(近代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院),举行了一次严苛的考试。参加考试者主要是中央机关“六部”的青年官员。参加考试共54人,考试结果,初步录取28人,最后由皇帝钦点12人,其中有两名来自广西桂林府的进士——礼部学习主事李秉瑞,户部学习主事金鹏,当年两人均刚满32岁。

  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优秀人员,走出国门,考察世界,称“游历使”。

  此后两年中,游历使们走过亚洲、欧洲和南北美洲20多个国家,留下了几十种考察资料,是有史以来中国官方第一次大规模派出官员,走向世界的盛举。然而,参加了如此盛大活动的两位桂林前辈,李秉瑞与金鹏几乎被历史湮没,各种近代史、中外交流史上对他们提及甚少,就连他们的家乡,广西地方史上也没有他们的史迹。不仅是地方史研究领域的缺憾,也是中国近代对外交流史上一个令人遗憾的盲点。

  古代礼部具有现代教育部的功能,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的部门,还兼有外交部的职能,负责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。可以说是一份很开眼界的工作,对李秉瑞后来能考上“游历使”是大有裨益的。

  在礼部实习工作四年后,李秉瑞便赶上了光绪十三年(1887年)那一次游历使选拔考核。

  那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。与传统的科举考试科目不同,这次既不考《四书》《五经》,也不试八股诗文,而只做关于边防、史地、外交、洋务的策论。由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等亲自出题、阅卷。第一天的试题是“海防边防论”与“通商口岸记”。第二天的试题则是“铁道论”和“记明代以来与西洋各国交涉大略”。李秉瑞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入选。

  12“游历使”,按两人一组,分6组往全球21个国家,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考察活动。李秉瑞与江西人程绍祖搭班,负责考察德国、奥地利、荷兰、比利时、丹麦等国。金鹏则与江苏常州人缪祐孙前往俄国。

遭遇冷遇

  在依靠远洋客轮的年代,出国游历,路途漫长艰辛,在海上常常遇到狂风骇浪,往往晕船不能进食。有的游历使在途中劳累致病,甚至在海外病故身亡。如出使梅州的顾厚焜在海外游历时“抱病多日”,最后不得不提前回国。另外两位游历英、法的孔昭干与李瀛瑞更是不幸病故他乡。

  李秉瑞在海外,则是遭到了“自己人”的刁难。

  根据清廷颁布的《出洋游历章程》规定游历期限,“以二年为限,往来路程均在限内”。逾期停发薪水,改作自费游历。薪水待遇,“每月银200两,伙食仆役一概在内”。另外,“每员准雇请翻译生一名,月薪50”,各游历使可以预支六个月薪水和公费银一千两,其余则清廷驻外使馆支取。游历使在确定各国“可游之处”时,预先询问大清驻外使领馆,“以免虚糜”。[4]

  当时担任清廷驻俄、德、奥、荷兰四国大臣的是江苏吴县(今苏州)人洪钧(1839-1893年),洪钧“之为人,骄贪忌刻”,就连他的随从们都对他充满怨言。李秉瑞等人到达德国后,洪钧处处刁难。要求支取薪水,他说你先用自己的私房钱吧,选择游览之处,他则处处设卡,这也不准去,那也不准去。更有甚者,还禁止使馆的工作人员与游历使沟通交流。李秉瑞与程绍祖到德国不久,洪便催促他们赶紧离开,二人气呼呼前往比利时,发誓再不回德国了。[5]

  这位洪钧大人是典型的传统官员,即便身处欧洲,对中国对外交流史也没有做出多大成就,倒是伴随他身边有个所谓的“大使夫人”名叫傅彩云,即是庚子事变中名声大噪的一代名妓——赛金花。[6]

成果湮没

  两年多后,游历使们纷纷完成使命回到祖国。各组旅程几乎均在十万里以上,游历的国家超过预定计划的国家数。游历使们在各国除了开展外交与文化交流活动外,着重进行调查研究,编写了几十种外国调查研究著述和资料。按《出洋游历章程》规定,游历使的调查任务和考察内容必须形成文字,向总理衙门呈报,并陆续刊印发行。

  游历使们共撰写了几十种对外国调查研究的著作、考察报告及海外游记、日记和诗集共110卷之多。日本和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制度、经济管理、工矿企业、铁路航运、财政贸易、海陆军制、学校教育、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考察和介绍。对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、了解外国、学习西方、推动改革产生了空前的影响。[7]

  史料表明,李秉瑞、程绍祖二人组也分别完成过他们的考察报告、杂记以及文献翻译。[8] 遗憾的是,李秉瑞与程绍祖的考察报告似乎未获准出版,或许是刊印数量太少,已经遗失殆尽。

  游历俄罗斯的金鹏,也遭到同样厄运。不但考察报告没能传世,甚至连他的生平史迹都难寻其踪了。目前只知道金鹏与李秉瑞同岁,同是临桂县城(今桂林市区)出生,光绪八年(1883年)壬午科举人,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参加光绪丙戌科殿试,登进士三甲69名。同年五月,进入户部学习主事。[9] 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曾在北京广西会馆中刊印《宣南留别诗》,[10] 今美国加州大学有孤本存世。除此之外,这位前辈的名字似乎已经彻底被尘封于历史尘埃了。

台岛遗恨

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前后,李秉瑞等人回到国内,出人意料的,清廷派遣游历使似乎仅以考察外情为主,并无借机养人才的打算。故十名游历使回国后,基本没得到重用(仅傅云龙、刘启彤二人获加赏二品衔到北洋工作)。李秉瑞回到礼部,由学习主事升为礼部主事,勉强算是一份有外交性质的工作,实则是很清闲的职位。

光绪二十年(1894年)1031日。台湾布政使唐景崧(广西灌阳人)署理台湾巡抚(掌管一省行政、军事、监察等大权的省级最高官员),正值中日甲午海战爆发,台湾地位岌岌可危,就在这个关头,台湾守备紧张。唐景崧署任巡抚后,先后调刑部主事俞明震、副将陈季同至台助力。光绪二十年(1895年)二月,李秉瑞主动放弃了礼部舒适的闲官,南下渡海,投奔到唐景崧身边报效。三月二十三日,清廷与日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将台湾割让给日本。朝廷下旨,命唐景崧快速与日本人办理交割事宜。唐景崧抗旨不尊,台湾士民反对无效,遂议自立。在台湾民众支持下,组织抗日,成立了“台湾民主国”。史称“乙未抗日”。唐景崧改巡抚署为总统府。改布政使司为“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”,以俞明震为督办,李秉瑞及陈季同为会办,掌管内政事务。改台湾营务处为“台湾军务衙门”,以李秉瑞为督办,俞明震为会办,负责国防行政业务。另有“台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”,以李秉瑞为会办,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事务。负责督办这个外交部门的陈季同,亦是风云一时的人物。

陈季同(1851-1907年)清末外交官,福建侯官(今属福州)人。早年入福州船政局,后去法国学习法学、政治学,历任中国驻法、德、意公使馆参赞,李秉瑞赴德国考察时,陈季同正在欧洲任职。

  历史在这里给后人留下了一系列谜团——以唐景崧这样一名旧式传官僚,何以会提出“民主国”这一西方政体的概念?从“民主国”宣言提出“国中一切新政,应即先立议院,公举议员,详定律例章程,务归简易”[11]。完全是按现代共和国政体设置机构,唐景崧能有这样的思想,除了早年曾在越南与法国人作战之外,当与李秉瑞、陈季同有直接关系。

  在“民主国”这个战时临时组合的政府中,李秉瑞担当的角色非同小可,他出任的职务包括军事、外交的的最高长官,充分表达了他个人在政治、军事、外交上实现抱负的愿望。

  那么,李秉瑞在德奥等国考察,究竟看到了什么?他的考察报告怎样写的?为何清庭不准公开发行?“意味抗日”失败后,李秉瑞与其子弟等着有《蓬莱小语》一书,是一部记述台湾(雅称蓬莱)风土民情的笔记,现已亡佚,文字散见于各地方志,据说内中有批评丘逢甲与其他台湾民主国人物的文句,而遭到敌对派搜购毁禁。

护法运动 粤桂大战

  乙未台湾抗日失败后,唐景崧逃回桂林,李秉瑞却不知所踪。

  辛亥革命前后,李秉瑞出现在汕头,是省咨议员及潮循道署顾问[12]。广东咨议局成立于1906年,潮循道署亦成立于“光绪末年,国人倡议行君主立宪政治,故于宣统初年,汕头司法即已独立,并在招商草地设立审核厅,以办理市民之诉讼,是时潮梅最高军政机关为军务督办署,嗣复改为潮梅镇守使,并设潮循道尹,驻汕监督各县行政事务。”由此推断,李秉瑞在50岁之后定居广东潮汕地区。[13]依然活跃于政坛,证明他仍存政治抱负。

  1917717日,孙中山抵达广州,掀起以拥护国会和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为标帜的护法运动。李秉瑞再一次出现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。身为粤军中的广西人,李扮演的角色极其微妙,他担任了粤军首领陈炯明的参谋。

  先是民国五年(191610月,广西陆荣廷因护国讨袁有功,调任广东督军,但云南龙济光盘据广州不动,陆氏只得率大批桂军入粤,才将龙逼走,然后上任。“粤军”是孙中山护法运动时在广东的军事基础之一。1918年,孙中山命陈炯明将亲军改为“援闽粤军”,赴闽南、粤东潮汕一带,建立闽南护法基地。民国七年(1918)在孙中山要求下,“援闽粤军”成立,陈炯明任总司令,邓仲元(邓铿)任参谋长。

  民国九年(1920年),直皖大战爆发,闽北由皖系李厚基控制,陆荣廷与段祺瑞计划联合“征闽”,调集了大量桂军部队抵达闽粤边境,并促使驻扎闽南的陈炯明加入“征闽”行列。陈亦调遣部队以自卫,一时闽粤边境,大军云集,谣言蜂起,大战一触即发。

特殊身份

  民国九年(1920年)年531日,《申报》记者从香港发出电讯:“陈炯明派李秉瑞代表回粤(三十一日下午八钟)”“谒军政府各总裁……以探明军政府真正态度。陈表示愿以粤军攻前敌。”[14]

  民国七年(1918年),广州非常国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《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》修正案后,改组的军政府,该政府取消大元帅制,改为总裁合议制。迫使独揽大权的孙中山被迫辞去“大元帅”职。孙辞职后,广东护法军政府改行7总裁合议制,由非常国会推举岑春煊、孙中山、唐继尧、陆荣廷、伍廷芳、唐绍仪、林葆怿7人为总裁,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。孙中山正式宣布与军政府决裂,并开始绸缪武力讨桂计划。

  李秉瑞与岑春煊斡旋,自当有其优势。岑春煊为清末重臣,原籍广西西林,自小成长于桂林。不过,李秉瑞在这个历史关头中身份之特殊,还不仅于此。

  李秉瑞与军政府会谈,探明虚实后第三天,回到广西南宁。63日。《申报》记者再次从香港发出电讯:“陈炯明代表李秉瑞赴桂谒陆(二日下午七钟)”[15]

  此时,广西军情已十分紧急。从当时《申报》发表的一则时局评介《战事紧急中之桂省观》中可见一斑,同时,这篇文章吐露了李秉瑞另一个特别而微妙的关系——李秉瑞是“陈军参谋长邓铿之岳丈,桂林人。”[16]

  邓铿,即邓仲元(1886-1922年),广东惠阳淡水人,早年参加辛亥革命,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、粤军总部参谋长兼粤军主力陆军第一师师长。是孙中山的坚定拥护者。

缓兵之计

  李秉瑞抵达广州,赴粤谒军政府各总裁,以探明军政府真正态度,并代表陈炯明表态:愿以粤军进攻李厚基前敌,但提出条件如下:

  (一)请协助军饷二十万元,(二)补充子弹,(三)粤军出发后,闽南后方,桂军不得进驻。(四)如上述三项不能实行,则闽南各属,仍由粤军维持秩序,征闽军队自行进攻,彼此不相侵犯。[17]

  觐见广州军政府的总裁们之后,李秉瑞紧锣密鼓赶回广西,在南宁,主宰粤桂两省军事实权的桂军二号人物谭浩明接见了他。他表明陈炯明的态度:陈现在已经得到福建,“并无回粤之志”陈也知道,“以谭陆出身绿林,平生磊落,昔年督粤时,对于两粤军队,如出一体,未尝有歧视之事发现……”只是因为国民党想挑唆两军,制造矛盾而已。谭浩明表示赞同:“两粤如同一家,余亦粤籍,(谭督粤时自认为粤籍,曾于粤垣联合谭家建设谭氏宗祠,)粤省亦为余之故里……”派往闽粤边境的部队,都是粤军,而不是桂军,希望李秉瑞能马上发电报回去,解释一下。

  李与谭会晤后,即致电陈炯明,报告一切。次日,李又紧锣密鼓离开南宁,到上龙面见陆荣廷。“陆氏态度,一如谭氏。”[18]

  当李秉瑞再次回到南宁,陈炯明已经给陆、谭二人发来电报,“声明允受调停之意,并据邕垣近日消息,均谓潮汕战祸,从此可望熄灭……”

  也许李秉瑞奔波周旋的本意,确实是为了制止内战,争取和平。但其实,这个安排只是陈炯明缓兵之计。早在民国八年(1909年)年底,陈便与李厚基商定协作密约,承诺待粤军回粤后,即将闽南政权移交还李厚基。

  以岑春煊为首的军政府总裁们,并不是那么好骗的,钱粮子弹当然不会给,并开始积极备战。不过,李秉瑞还是为粤军赢得了两个月时间。

  直到811日,军政府才发动战令,以桂军沈鸿英为攻闽总司令,分三路进攻福建陈炯明军阵地,粤桂战争打响。这时的岑春煊,已是孤注一掷,桂军兵败如山倒,岑春煊甚至还收到过装着炸弹的木匣。1023日,陈炯明部兵分三路总攻广州(邓仲元为左路军总指挥),桂系大势已去,当天岑春煊通电辞职,声称他是受江苏督军李纯自杀而感动,希望西南各省取消自主,北京速开国会,共图善后。次日,军政府被宣布取消,当天岑春煊通电辞职,敦促北京速开国会,随即离开广东,将他在桂林的私人别墅“雁山园”捐献给广西省政府办学校,自己则躲到上海租界养老。一代雄雄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。

  粤军攻占广州后。1129日孙中山、伍廷芳、唐绍仪联名通电,宣布恢复军政府,重开政务会议。第二年,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。年底粤军击败旧桂系,孙中山抵达桂林,组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,整军北伐。

翁婿之死,扑朔迷离

  广东惠阳邓氏是名门望族,邓仲元之父邓承修(1841-1892年),宇铁香,号伯讷。历任刑部郎中、浙江道、江南道、云南道监察御史、鸿胪寺卿等职。为御史时大胆进言,弹劲不避权贵。在中法勘界中,作为中方勘界大臣,勇于维护国家利益。[19]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“以鸿胪寺卿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。”[20]这一年,李秉瑞在总理衙门考中“游历使”。当是为李邓两家交好之始。

  正当孙中山在桂林誓师北伐时,1922321日,邓仲元在广九车站遭暗杀,两天后与世长辞,年仅36岁。

  邓仲元遇刺后,他率领的粤军第一师一部分跟随陈炯明,一部分跟随孙中山。跟随孙的部分,19257月,广州国民政府改编粤军第一师改为第四军,军长为广西苍梧人李济深。第四军中叶挺独立团后来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力。1937年共产党新四军创建,叶挺任军长。

  邓仲元遇刺案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。1949年后史书多指为陈炯明所为。但缺乏证据,甚至过于牵强。另据美国驻广州副领事 4  4 日的报告称: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,我从外国情报探得两报告。一说是广西系所为。另一说是国民党,以警告陈炯明而下毒手。美国驻广州领事 6  22 日报告内称:刺邓系胡汉民和许崇智主使。[21]邓夫人李顺春曾说,案发后,陈炯明即来医院看望,言行举止状极伤感。[22]又据《陈炯明传》的作者康白石称,邓养女(侄女)曾说过,“她及她的生父均不相信陈会主使行刺”,并说“几十年岁月过去,邓家与陈家仍系通家几代之好”。[23]

  李秉瑞之死,竟与其女婿如出一辙,至今也仍是一桩悬案。据李秉瑞家族后人李润生(1939—)说:李秉瑞也是在广州被暗杀,暗杀现场十分惨烈,据说,当时李秉瑞乘车外出,有十几辆汽车围住他开枪,当场没有死,送到医院抢救,在医院里被毒死的……[24]死因扑朔迷离,死亡时间也有待考证。按照现有史料分析,当为1920年之后的事。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。今广州存邓仲元墓,左侧为邓夫人李顺春及其子邓伟东墓。李秉瑞的墓目前尚无下落。

身后遗事

  2015116日,桂林古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卯兴明先生,赴临桂县四塘乡(今临桂区四塘镇)大湾村调查李秉瑞后世行踪。采访到李氏家族的84岁老人李五金,老人不识字,在抗战前,他是村里唯一去过桂林李家的见证人。

  “我8岁的时候,去桂林李秉瑞小儿子李天明家住了两年,当时李秉瑞夫人还在世,我在那里主要是玩耍,看见过李宗仁、白崇禧等达官贵人进出李家大院,李白还去李家向老太夫人拜年……李家大院在太平街,当时开了一家太平酒家,他家的房屋主要在十字街,有十来间房屋,正面对着水东门,李济深也住在那条街……”

李润生,读过小学四册,当过生产队会计:“解放前我去过桂林李家大院。李家住在十字街,开有‘太平酒家’,酒家的前面是‘大同照相馆’,中间是住宿饭店、后院是戏院,长期外包给戏班子唱戏……李家在十字街的住房、店铺总共有十来座。李秉瑞夫人,姓谢,两江人,具体村落不详。据说谢氏原来是李家的丫头(大约50年代初去世),李夫人与李宗仁有联系,听说,李宗仁发迹以前到桂林读书,常去李老太婆家住宿,因此有一定的交情。李宗仁发迹后,逢年过节都去十字街给老太夫人拜年。李秉瑞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,女儿李顺春留在广东嫁给了邓仲元。[25]

李秉瑞排行第四,在叔伯兄弟中又行十六。二哥李秉忠,号心懿,庠生,乙亥恩科荐。秉忠之子李天佐(1884-1927年)字惠生,早年就读于广西体用学堂,1906年官费留学日本,先后在日本经纬学校及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。留日期间,在东京加入同盟会。宣统三年(1911年)回国后,曾任广州督军府秘书,一等陆军医正,后任教于桂林县立桂山中学、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,并兼任省立第三中学及广西法政专门学校教师,《国民日报》、《民强日报》主笔。着有《植物学》、《化学命名法》、《麻风治疗法》等书多种。[26]

  

李秉瑞一生几经沉浮,经历了晚清洋务运动,台湾乙未抗日,护法运动三大历史阶段,并在风云际会的关键节点中,参与其中,并充当了重要角色,甚至影响过事件的发生进程。然而,他个人却未能因此而获得显赫名声。由于史料匮乏,我们无法通过他个人的性格,他处理问题的手段,他与周边人物的交流方式等等细节中分析他失败的原因。但仅从现有史料,我们便可以还原他充满遗憾的一生。李秉瑞少年得志,成为晚清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,但游历归来,却因清廷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局限,未能给予李秉瑞施展抱负的舞台;台湾沦陷之际,他主动请缨渡海,他早年“扬历而欲继共和之绩”的思想及其游历西洋的见闻,势必对唐景崧创建“民主国”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奈何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草草收场,李秉瑞也再次沉没于史海;清末宪政运动中,他再次浮出,以咨议员身份参与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种种变革。到了民初护法运动,他斡旋粤桂两省军人之间谋求和平,为粤军驱逐旧桂系赢得时间,给孙中山重返广东,就任“非常大总统”之路充当开路先锋。遗憾的是,疑窦丛生的邓仲元遇刺案,加上比邓案更扑朔迷离李秉瑞之死,导致这个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戛然而止,就此被历史尘封。

  历史不该遗忘他——广西临桂人李秉瑞,一位有抱负,有担当的,有气节的近代知识分子。

 

作者简介:

  林志捷(1963-),男,桂林人,作家,北京广西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会长;全球桂商论坛、北京广西企业商会文化专家、新闻发言人,广西桂学研究会北京特约研究员。

 

参考文献:

  [1][2] 清代朱卷集成五六.[M]. 台北:成文出版社.1990.

  [3] 申报[N].上海:1887-10-281887-11-101890-08-14.//王晓秋.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.[M].北京:紫禁城出版社.2003: 40.

  [4] 推广游历章程议.[A].//皇朝经世文统编.193-卷一百六.[A].//张海林.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.[M].南京大学出版社. 2003161.

  [5] 与金鹏同一组的缪祐孙在日记中称:“以洪于薪水,则曰我当先起所私,于游历,则告外部禁游要地……于德俄两馆,皆禁止参随各员于游历往来……并云洪非与弟一人为难,即游德之李。程亦然……游德者亦促之比利时……已誓不还得。盖洪之为人,骄贪忌刻,无所不至,即其随带之员亦大半怨望。”见缪祐孙着.顾廷龙校阅.艺风堂友朋书札.[M].上海古籍出版社.1980:300—301.

  [6] 胡敏.苏州状元.[M].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.1996:98—99

  [7] 王晓秋.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.[J].北京大学学报(哲社版)20013

  [8] 薛福成日记载:“兵部主事程绍祖、礼部主事李秉瑞……等,各呈有剳记及翻译编撰之册。”见: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.[M]. 长沙:岳麓书社,.1984218

  [9] 金鹏: 広西临桂、光绪十二年の进士。见:中国, 社会と文化(8).[M].东京:东大中国学会. 1993:159

[10] 宣南留别诗-自序“光绪三十三年12月,桂林撙云金鹏呈稿并识于广西中馆之椿北书,一一口授始知从古诗人无不守言……”广西中馆:清代广西人在北京兴建的会馆有多处:粤西会馆(崇文区銮庆胡同西头路北)、广西三馆(宣武区香炉营四条路北、宣武区海柏胡同路南)、广西新馆(宣武区北柳巷北口路东)、广西中馆(宣武区驴驹胡同路南)、广西南馆(宣武区驴驹胡同路南)、柳州会馆(宣武区教场五条)、平乐会馆(宣武区延寿寺路西)。这些会馆中先后有临桂陈继昌、龙启瑞、张建勋三人考中状元。

  [11]中日战争.第十二卷.[M].北京:中华书局.1998107/443

  [12]“粤军参谋兼潮循道署顾问李秉瑞”.粤军代表与谭陆之谈话;“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派谘议李秉瑞回粤。”//陈定炎.陈竞存(烱明)先生年谱第一卷.台北.李敖出版社, 1995

  [13]郑可茵赵学萍吴里阳.汕头开埠及开埠前后社情资料资料第七卷.汕头市图书馆.潮汕历史文化硏究中心. 2003:293

  [13]申报.16982.1920.6.1:31995;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.汕尾市人物硏究史料编纂委员会1993465—466

  [15]申报.16984.1920.6.3:3.

  [16]战事紧急中之桂省观//申报.17071.1920.8.29:8.

  [17] 陈定炎.陈竞存(炯明)先生年谱.1.[M].台北:李敖出版社,1995;陈炯明与粤军研究史.[M].汕尾市人物硏究史料编纂委员会1993465—466

  [18] 粤军代表与谭陆之谈话.//申报.17015.1920.7.4:7.

  [19]防城县志.[A].南宁:广西民族出版社. 1993668;另:今广东惠阳市保存有邓承修、邓仲元故居。

  [20]纲鉴易知录足本全注全译第12.[M].北京:红旗出版社. 19987568

[21]段云章沈晓敏 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.[M]..广东人民出版社. 2003:473.

[22]朱勉躬.邓仲元先生遇害前的二三事..[J].//广东文史资料选辑.4:210;  

[23]康白石.敬答对陈炯明传的批评.[J].香港:南北极.1978(6)//段云章、沈晓敏.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.[M].广州:广东人民出版社.2012474.

[24][25]卯新民.专题采访李秉瑞族人记.手稿.2016.

[26]桂林市志. [A].北京:中华书局,19973401-3402

主办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桂区委员会
技术支持:桂林欣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桂ICP备 15003078号-1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44号
广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  中央网信办(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)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