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8月10日,日本政府向中、英、美、苏四国政府递交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,宣布无条件投降。为时八年的抗日战争,以中国的最后胜利而告结束。
抗战胜利了,举国欢庆时,有个桂林人出了一则灯谜赢得众多的喝彩,谜语云:“是一人也是二人,是古人也是今人,是文人也是武人,打一人名”?
凡关心社会政治的人们都会回答:这个谜底就是“李白”,李就是李宗仁,白就是白崇禧,李宗仁和白崇禧历来被人们合称为“李白”。他二人好多年来都一直合作无间,又都是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人,他俩又是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,同时又都是广西新桂系最高的领导人。白崇禧后来当上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长,李宗仁被选为“中华民国”副总统,后为“中华民国”的代总统,至此桂系登上历史舞台的最高峰。
李宗仁与同时代的其他国民党将领相比,人格魅力十分突出,他不仅性格宽厚,有仁者之风,作风也相当开朗和民主,对待部属和下级不摆官架,而是代之以礼。新桂系三巨头之所以能以李宗仁为核心,紧密团结,就是与他的这种开明的民主作风有关。
白崇禧主张吃苦耐劳,禁烟禁赌,反对不良嗜好,在国民党统治阶层中比较自守自节。他多谋善断,胆识超人,常常以少胜多,有常胜将军之称,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“小诸葛”的雅号。在他的带领下,广西的青年朝气蓬勃,士气高昂,时刻准备投身抗日救国。
桂系有“旧桂系”与“新桂系”两说,“李白”是新桂系主要人物,其出身于近代军校, 受过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影响,他们的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等素养相对较高,具有民族主义情结和爱国主义的精神,统一广西以后,又共赴国难,携手抗击日寇。
旧桂系是指民国初年的陆荣廷的军队。陆荣廷治理两广十年间,岭南大部分地方稳定安宁。陆荣廷虽出身绿林,却是一位标准的职业军人,他的政治理念是“只知有国不知有党,无内无外,惟乱是仇。”1921年孙中山发动“三次革命”,陆荣廷却不配合孙中山问鼎中原的军事行动,于是孙中山宣称“有本党就没有桂系,有桂系就没有本党。”
1921年孙中山借粤、赣,滇军阀的力量,击溃陆荣廷的桂军,到桂林誓师北伐,然而“三次革命”最终流产。孙中山离桂后,八桂大地群龙无首,陷入乱战年代。1924年,李、白、黄三名桂籍青年军人高举“三民主义”的旗号,打败了粤、赣,滇等省侵桂武装,扫平陆荣廷余部,统一了广西。
1926年,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,李、白率桂军参加北伐,以善战名噪中原。驱孙传芳之役后,李宗仁称雄武汉,白崇禧威震平津,李济深坐镇广东,黄绍竑治理广西,时年四巨头尤被人们称颂。“新桂系”之名词即于此时而成。
李、白领导的“新桂系”,诞生于北伐革命,壮大于抗日战争,是一支具有民族大义的军队。1925年2月至7月,桂军以不足两万人击溃唐继尧的滇军7万人,统一了广西。1925年10月初至12月,桂军入粤协助广州国民政府,将熊克武等三万余叛军全部歼灭。1926年3月,桂军接受广州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,有“钢军”之称的美誉。
1937年,李宗仁率桂系主力在台儿庄打败日本侵略军,取得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上第一次胜利。台儿庄战役,歼灭日军主力2万余人,缴获大批军用物质。这一仗不仅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空前胜利,也是日本新式陆军建立以来第一次惨败。捷报传出,举国欢庆,一扫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,对全国人民抗战信心是一个极大的鼓舞。桂系钢军威猛如虎,声名远播。
1930年黄绍竑投靠蒋介石出走后,桂系集团核心层发生很大变化,李宗仁常住广州,广西的事务由白崇禧包揽。为了加强团结力量,在李宗仁的建议下,由第十五军长黄旭初出任因黄绍竑出走空缺的省主席职。于是,30年代新的李、白、黄桂系集团核心,取代了20年代的李、黄、白桂系集团核心。新桂系集团核心,具体来说李宗仁主外,主要精力用于广州方面,对广西的整顿与建设,给予宏观指导;白崇禧主内,负责广西一切改革、建设的策划;黄旭初协助白氏主内,主要负责行政事务,具体实施李、白的一切旨意。他们精诚团结,更好地发挥桂系集团的领导作用。
李、白、黄领导的桂系,至1949年大陆解放后才销声匿迹。白崇禧移居台湾,1966年在台北逝世。关于白崇禧之死,民间有传闻说是被人下毒手。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(著名作家)澄清道:父亲晚年有冠状动脉扩大病症,逝世时体表无异常情况,医师诊断为心脏病突发致亡。
李宗仁跨洋过海飞抵美国,甘当海外寓公,最后他弃暗投明,回归大陆,受到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欢迎,实现了他叶落归根的心愿,1969年因病逝于北京。